張晶老師亦是中科院心理咨詢師培訓教材《補充教材》的主編
近年來,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,一些青少年出現厭學、焦慮、抑郁、狂躁等心理問題,嚴重影響了生活和學業,甚至有個別發展成精神疾病,這一現象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。而調查研究發現,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與家庭因素密不可分。
青少年是青春期的年齡。青春期是兒童轉變成人角色的過渡時期,青少年一般是指自上初中到高中畢業,初中階段:13-15歲、高中階段:16到成年,要經歷6年時間的中學階段。古時指年輕的男女、今指青年和少年。
每一個健康人都會或多或少地表現一些,只有達到一 定強度和一 定時間的,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礙。所謂一 定強度,是指這些癥狀比較嚴重地影響了一個人的快樂和工作能力;所謂的時間,是指這些癥狀持續的時間,要在3至6個月以上。
在心理學上,定義心理健康比定義心理疾病更困難。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,同時還要包括很多美好的事物。